新疆
是我长大的地方
可是回头想也不过生活了10年而已
从小跟着姥姥姥爷生活
小学到了新疆
大学到了西安
至此
新疆也不过数十载
不长不短的日子里
我只是在一座小城里转圈
新疆对我而言
不陌生,也不熟悉
是深藏在内心里
一直想要走到的地方
相比西藏没有那么神秘
却也是很向往的地标
喀什
少数民族风情地
不够繁华
却尽显平凡和美好
01
在喀什,每天自然醒,白天的时间都泡在老城里。在老城,店面有很多,有一种手工店让我印象最为深刻。一开始只是想找一家可以租赁民族特色的裁缝铺,进过几家以后觉得和我想要的服装有些差别,而裁缝店大多只接待定制产品,且需要工期。
但最大的感受是,裁缝匠基本都是年轻漂亮的女孩子,却只能说零星几句蹩脚的普通话,现在出国游日常沟通基本顺畅,在国内竟然会因为语言不通阻碍了交流。现如今,大部分的城市里,很少有裁缝店,如果能找到一家也基本上是年迈的老人。
老城的手工艺人还有很多,用最简单的工具完成一件物品的雕琢,满满的手工质感是冰冷的流水线器材不能相比的。每次路过看到手工艺人打磨的时候,就能想到其他城市巷子里仿真小孩/老人在门口“劳作”的画面,初见好奇,细品惊悚。
想起大学每次看见艺设同学从初稿到成品完成一件作品的时候,都觉得这样的作业才是有灵魂的,一边一角都是自己动手亲自打磨,完成后一定很有成就感吧。
02
老城里闲逛的时候经常能遇到天真可爱的孩子,会和我们互相问好,有打了招呼就害羞跑掉,还有要教我们说维吾尔语的孩子。会在想,此时此刻此地的他们过的开心吗?幸福吗?会不会想要明天就能长大,变成独立的大人。想跟她们说,此时的你们是最无忧的,一定要过的简单快乐,长大后的日子虽然未知,但也必定充满压力,你们是自己的个体,要活的像自己。
旅行的途中总会遇到同样在路上的朋友,印象最深的是穿着有点民族风的小姑娘。妈妈是摄影师,她是小模特,拍的过程中特别乖巧,还会和妈妈沟通说她准备好了。有时候在想,现在带孩子一起旅行的父母,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?毕竟时间宝贵,很多父母都认为成绩和学历更重要,会抓住每一刻让孩子补充知识,一味的灌输,不能输在起跑线上。但很多时候,都是把他们曾经缺失或没有得到的强加给孩子身上,可曾了解过孩子是否想要。
以前看《银河补习班》的时候会有些感动。每一个孩子一开始都是独一无二的,在接触的环境里日渐趋同,没有了个性,是什么原因导致?教科书式的教育是成功的也是失败的。所有人都觉得陪伴最重要,可陪伴不只是默默奉献和注视,而是通过陪伴中的沟通来引导孩子有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。而结果固然重要,过程又何曾不是用来产出结果的。书本上的知识足够具象,但也局限,给孩子一些时间自己去感受,去发散思维,或许有更多的可能性。同时,也给孩子一些爱和鼓励吧。
我依然记得air宁夏的游记里说,“作为你在这个世界的引路人,我们不应该因为性别带有任何偏见去影响你的喜好,也不应该因为过来人的傲慢,去干扰你的选择。世界上有这么多路,即使是弯路,走一走也没什么坏处,因为你的背后永远站着无条件支持你的爸爸妈妈”。小豌豆长大后看到妈妈这段话的时候,能读懂爸妈的用心吗。
03
小巷子里孩子的活泼总能和年迈的老人形成对比。花白的头发、佝偻着身子、拄着拐慢慢挪步、坐在路边的椅子上,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。
犹豫再三,我上前和坐在椅子上的老爷爷打招呼询问是否可以合照。爷爷很和蔼,但是拍照的时候略显严肃。坐在他身边的时候竟然有些恍惚,姥爷也会习惯吃过饭后坐在路边和村民唠家长里短看人来人往。
04
在老城,一定要走小路,迷宫一样的巷子。门口的绿植和鲜花,窗上的雕花装饰和色彩。虽然在喀什 的日子基本都是沙尘天气,但是丝毫不影响行走在浪漫里的情调。
在茶馆喝一壶老茶,看老爷爷和游客互动跳一支舞。
在小巷漫步,遇见笑容满面的孩子和慈祥的老人,触摸土墙木门的温度,和特色建筑合影留念,一切都普通平淡又美好。
有人说几年前来过的喀什还比较破旧,是最真实的 喀什,商业化后,它变了。我想说,喀什的商业化更多的是修复或者新建,符合常理且还保留了最原始的部分。商业化给游客带来了更优质的体验和感受,这是旅游城市所必须经历的。但是扪心自问,成为景点以后还能保留相对低廉的物价和真诚相待的能有几座城市?在美食街的凉皮从7块吃到4块让我震惊,商品问价后没有买也会笑脸相迎,也会热情邀请一起加入体验。
总能在笑容里感受到真挚的情感,大概也是在陌生环境里让内心感到平和美好的一种体现吧。当然,彼此尊重是基本也是重要礼仪,新疆很安全,南疆也一样。
这里是中国
是新疆
是喀什
这里一切都好